审视传统与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学术研讨会在校举行

期次:第1583期       查看:22


与会学者围绕“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 图/ 何翎格


  本报讯在国庆65 周年来临之际,为学习贯彻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 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校党委 宣传部主办的“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学术研讨会于 9 月29 日在闵行校区举行。这也是大夏学术网的线 下活动之一。来自我校哲学、历史学、政治学和社会 科学部等四个院系的老中青三代学者围绕传统文化 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提升国家认同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宣 传部副部长夏建国主持此次研讨会。
  在点题发言中,社会科学部教授曹景文指出, 尽管近年来国家认同逐渐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门 话题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在传统文化与国家 认同方面的研究还有所欠缺,此次研讨会正好填补 了这一缺憾,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 意义。在谈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提升国家 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时,他认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 力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内在要求以及密切党群关 系的有力保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要通过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从而 确保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正确方向。随后,与会学者 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背景,围绕传统文化的重要 性、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以及如何弘扬传 统文化提升国家认同等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 的讨论。
  在政治学系副教授陆钢看来,传统文化是国家 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 源泉,无论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还是国家认 同感的增强,都需要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国家认 同的核心组成部分。政治学系副教授许瑞芳则侧 重于从公民的角度来谈国家认同。她认为,加强公 民的身份认同意义重大;而公民身份认同的核心 是国家认同,不仅包含领土、文化、民族、政治体制 的认同,还包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 梦”的认同。
  历史系副教授唐小兵从民国文化思想史的角度 探讨了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国 家建构尤其是国家认同建构如果没有文化的基础会 特别单薄。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文化在构建国家认 同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但一定要理性对待传统 文化,既不能完全拥抱也不能完全否定。历史系副教 授李磊则从传统时代的中西方文化与国家的联系谈 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和西方国家不同,中华文明 的连续性在某种意义上很难把国家政治格局和文化 割裂开来,可以说文化凝固和凝聚了社会各个阶层 和整个国家。
  社会科学部副教授陈正桂认为要增强公民的国 家认同,首先要增强公民的文化认同,因为文化认同 不仅是国家认同的坚定支持,也是民族形成、存在和 发展的凝聚力;其次要以文化为纽带促进民族认同 与国家认同的统一,同时也要尊重文化的多元化。社 会科学部副教授姚晓娜从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出发, 阐释了国家认同的内在含义。她认为,国家认同包括 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三个方面。在当今社 会,提高公民的国家认同,可充分借助传统文化无形 而有效的影响力。
  历史系副教授梁志从美国的外交史以及当前东 南亚和中国的关系两方面着手,分享了他对国家文 化软实力的看法。在他看来,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包括国内国际两个层面,中国在“走出去”的时候应 该有意识地传播自己的传统文化,为国家的发展营 造更好的国际环境。哲学系博士生张磊结合庄子思 想,阐述了对传统文化与社会秩序及国家认同关系 的看法,认为庄子关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论述值得 思考。
  政治学系教授邱伟光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国家 认同的基本概念,即指对一种核心利益的认同。国家 和民族不能分开,国家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就是指 对国家制度、民族和政党的认同。当前强调国家认同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联系起来。他 同时提出,当前对于国家认同的教育要有包容性,核 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要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国 家认同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号上面,而是要通过教 育从思想和行动上来实现。
  (指导老师/ 刘金玉 学生记者/ 何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