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国行”上海站暨华东师大“杏坛高议”第12讲

美国科学院院士欧斯垂克揭秘宇宙的黑暗之心

期次:第1597期       查看:33

  本报讯(记者戴琪)6 月6 日下午2 点,由“赛先生”微信 公众号和上海百人传媒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 文台、上海科学技术协会等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建设委 员会办公室承办的“科学中国行”上海站暨华东师大“杏坛高议” 暨天之文讲坛专场在我校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了来自于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的美国科学院院士杰瑞米·保罗·欧斯垂克教授 ( Jeremiah Paul Ostriker)作为主讲嘉宾。活动由校党委宣传部吕 安琪主持。
  报告开始前,著名神经科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 我校78 级生物系校友,“赛先生”三剑客之一鲁白教授和我校校 长陈群分别为本次活动致辞。鲁白表示希望通过“赛先生”,来传 播科学思想、方法和技术,逐步构建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科学 评价体系,并希望通过论文以及调查报告等形式,逐渐对中国科 学文化氛围的提升乃至科学政策方针的制定产生助益。陈群代表 学校向欧斯垂克先生、鲁白教授以及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 欢迎。他表示,华东师大既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也是 一所以教师教育和教育研究为特色的大学,在努力发展学术、培 养人才的同时,我们坚持通过各种形式、搭建多样平台,来传播科 学知识、传递科学精神,并将此视为我们的特殊责任,与《赛先生》 等联合主办“科学中国行”就是我们履行责任的很好形式。
  之后,欧斯垂克教授为现场观众做了一场题为《宇宙的黑暗 之心———暗物质和暗能量》的主题报告。
  欧斯垂克教授是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曾长期任教于普林斯 顿大学和剑桥大学。他为宇宙中存在大量暗物质这一科学模型 的提出和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领域还涉及数值模拟 早期宇宙演化、星系和星系介质形成、黑洞与环境相互作用。由 于卓越的科学成就和影响,他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2000 年)、英国皇家学会金质奖章(2004 年)等荣誉,12146 号小行星 以他命名。他还是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
  这场报告源于他与英国天文学家、作家西蒙·米顿( Simon Mitton)共同撰写的科普著作———《 Heart of Darkness: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Invisible Universe》。他在报告中向观众们深入 浅出地讲述了从1550 年至今,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史历程。
  他将这些年分成了3 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被称作“历史前”, 从1550 年到1920 年;第二个阶段被称作“历史”,从1920 年到 1975 年;第三个阶段被称作“定量宇宙学”阶段。他着重讲述“定 量宇宙学”阶段发生的故事,巧妙地将这些进展逻辑地串联起 来,将微波背景辐射比作为定量宇宙学研究提供的初始条件,将 定量理论比作为宇宙学研究提供的方法,将类似于斯隆数字巡 天的巡天观测提供的数据作为宇宙学研究提供的观测检验。
  整场报告以时间为轴,向观众们展示了两条线:人类对宇宙 的认识是如何一次次打破局限,进入另一个深度,从曾以为我们 的宇宙只是由可见的物质组成,到意识到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 在,到现在我们意识到相比于可见物质,这“两暗”才是占宇宙最 高比例的物质能量形式;另一条线是人类自古不变的对未知的 好奇与探索。
  作为一位曾见证天文学中诸多开创性进展的资深科学家, 欧斯垂克教授对曾发生在他和他的朋友们身上的故事娓娓道 来。这位74 岁的科学家以及他讲述的故事深深吸引和震撼着现 场观众,赢得了他们的热烈掌声。
  报告结束之后,欧斯垂克教授开始了与现场观众的互动交 流。现场观众对欧斯垂克教授所讲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很感兴趣, 提出了诸如“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物质是哪里来的?暗能量存在的 证据是什么?物质和时空的关系如何,它们如何相互产生作用?” 等多个问题,欧斯垂克教授对此一一作答,从其言谈中自然流露 出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儒雅的大家风范。
  我校“杏坛高议”取孔子聚徒授业讲学之意,是2012 年5 月 创设的系列文化讲坛,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莫 言,“古城保护神”阮仪三,京剧大师尚长荣,“大数据时代的预言 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先后做客“杏坛高议”。“科学中国 行”由“赛先生”主办,致力于打造新型的科学文化传播和互动形 态,主讲人为过去10 年里世界科学界的前沿人物,为人类科技 进步和中国科技水平提高做出过杰出贡献,并且现在仍然引领 科技创新潮流的科学家。“天之文”是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科学 传播品牌。天之文系列科普讲坛由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和上海市 天文学会共同举办,自2010 年起,六年来已连续举办五十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