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授聘任仪式举行

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期次:第1601期       查看:21

  本报讯(记者戴琪)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 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及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进一步整合校 内外优质资源,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及教学科 研工作,9 月29 日,来自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社会主义学 院、上海市社科院和我校等校内外单位的26 名专家学者齐聚 丽娃河畔,出席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兼职教授聘任仪式,共同研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思想政 治理论课建设。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校党委书记童世 骏等出席聘任仪式。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宋进宣读 兼职教授聘任名单,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解超为兼职教授颁发聘书。
  “今天的聘任仪式简洁而隆重,让我有回家的感觉”,马 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房剑 森在发言中表示,“证书在手、责任在肩”,将在社会主义学 院与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搭建桥梁,促进人才培 养与学术交流合作,希望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更广的平台上 越办越好。
  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市虹口区委常委、区委 宣传部部长刘可表示,地方党政领导走进大学的思政课堂, 一要宣传改革发展的成就,坚定大学生的道路自信;二要提 供具体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让大学生了解行胜于言;三要传 递做事先做人的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我校哲学系教授陈卫平用“责 任”、“机制”、“特色”和“前景”四个词表达对大学生思政课建 设的看法,希望各方面尽心尽责助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常态化机制,保持自身特 色和优势,前景一定越发光明。
  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周 敬青表示,市委党校与华东师大在学科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 作为上海市培养党政领导干部及公务员队伍的学校,市委党 校在学科建设方面非常注重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形成了 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公共管理三大重点学科,市委党校 将为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在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 学院建设是在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加强马 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之 一。他强调,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思想理论工作关键在于“四大 平台”建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 地。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希望专家学者们在 理论工作之外,能够更多地聚焦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更加关注当代现实问题,积极探索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时代化;二是开展整体、深入的研究,总结马克思主义建设的 新经验,回答长期困扰的问题;三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敢于 创新,明确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方向。
  校党委书记童世骏代表学校感谢与会领导和老师们对华东 师大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并简要回顾了我校马 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 思路和重点举措。童世骏表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通过汇聚 包括校内思政课主讲教师、校内相关学科教师及校外兼职教授 等方面力量,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专门人才培 养,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就马克思主义 学院建设献计献策,齐心协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与会兼职教授还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与教学经验,围绕马 克思主义学科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 模式、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角度提出了宝贵建议。
  据悉,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教学工 作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学术底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成 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我校自1951 年建校以来就逐步 形成了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优良传 统和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改革的进取精神。在 新形势下,我校继续深入拓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渠道,坚持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等 课程的育人功能;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注重资源整合,积 极探索建立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长 效机制。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凝聚优势、多措并举,凸显特色、办出 水平,努力打造影响和引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 重镇。一是在系统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立足思 政课教学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 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实现“专题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实 践教学”一体化,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与吸 引力;二是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势,主动对接和聚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 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研究,形成系列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 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三是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专家资源、加快 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建设一支高 质量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