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火焰碰撞激情

期次:第1613期       查看:54

  大学四年,对不少同学而言,有一半甚 至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寻寻觅觅,试图找到 自己的定位和目标,为自己的未来垫下一块 基石。据统计,很多大学生就读的并非是自 己心仪的专业,有超过一半的人未来就业方 向与大学所学专业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高校纷纷开设了跨专业选修课程,同时跨文 理的“蹭课”现象也日渐多见。
  华东师大顺应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与学 生发展的需求,实行了自由度较高的选课 机制,提倡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后,学有余力 的情况下自主安排额外的课程,并在每学 期第二轮选课中,为学生提供跨专业选课 的机会。
  跨专业选修的课程有一定的名额限制, 经常呈现异常火爆的状态。为了挤进这几 个名额中,许多同学都很是“豪迈”地砸进了 很高的意愿值。新闻系2014 级本科生付时 蕾告诉我们,她身边的同学包括她自己,都 对跨专业选课抱有浓烈的兴趣,“其他专业 的课,大家很自然地会感到好奇,然后就会 有尝试选课的愿望和冲动。即便没有选上, 也有很多同学自发地去‘蹭课’。”她说,“特 别是跨文理的课,作为文科生的我,在理科 方面也想要补足自己,就会想要尝试学习理 工科系开设的课程。而我们系的课也会有 其他专业的同学来选,大概跟我是同样的想 法吧。”
  谈及跨文理选课的现象,当文科生坐进 理科院系的课堂听着大量的数据分析、仪器 模型分析,而理科生坐进文科院系的课堂听 讲区域文化的概论时,会引起怎样的反应, 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采访中,我们发现,有过跨文理选课或 “蹭课”经历的同学不在少数,他们在迈入 知识体系完全不同的课堂后, 大多数都经 历了类似的过程:从陌生到融入,从最初对 课堂模式、作业形式、考试形式的种种困惑 到初步了解,以及在真正准确地掌握知识 点后获益。踏入哲学课堂的化学生物等专 业的同学,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在 经历了实验室的一次次重复操作分析以 后,在哲学课上,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 门。我觉得自己对事物的关系与逻辑性有 了区别于数理化的、更深层次的了解,甚至 学习到如何把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另 有一些理科生表示,选修文化概论等课程 时,最初觉得像是在听故事,但在学习过程 中逐渐意识到,故事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学 素养。
  付时蕾同学还告诉我们:“我第一次坐 在理科的课堂里时,的确感到非常茫然,知 识储备也和其他同学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老 师非常照顾我,理科班里的同学也愿意和我 分享学习的心得。渐渐地我就能跟上他们的 思路,也愿意主动发言了。”
  跨专业、跨文理的选课机制使学生们 为自己量身定制课程的计划成为了可能。 在多元化发展的学生群体中,跨专业、跨文 理选课一定会越来越受欢迎,也会得到越 来越多人的大力支持。几位老师表示:“我 们的基础教育为了应试而进行文理分科, 但到了大学,我们是鼓励同学们跨学科选 修课程的。跨学科选课在一定程度上能提 升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和理科学生的 人文素养。”
  许多没有经历过跨文理选课、未曾走 进另一门学科课堂的学生,对非本专业的 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印象,甚至存在一 些成见和误解。有些文科生觉得理科只和 数字打交道,有些理科生以为文科就是整 日的“之乎者也”。但其实,理科学生不单单 只是每天解算法、画工图、做模型,也会学 习有关环境资源、哲学、艺术等相关课程; 文科学生也不是整日捧着古诗古文摇头晃 脑,他们也会涉猎如历史与哲学、实践与制 作等课程。正如跨文化交流需要互相包容 与理解一样,跨文理选修的经历在一定程 度上也能打破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一层 膜,使大家对彼此的专业有了更多的了解 与理解,在日后的交流中,方能海纳百川, 取长补短。
  早在2002 年,华语辩论的最高赛事之 一国际大专辩论赛就围绕“通才与专才哪个 更重要”展开过辩论,从某种程度上也能体 现出当今社会和高校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 需求。纵观古今,许多大家都是通才。林徽因 是作家兼建筑学家,张衡是天文学家兼文学 家,达芬奇更不可否认是个全才。其他文理 兼长的名家数不胜数,中西贯通、有所成就 的学者更是举不胜举。
  无论何种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 的同时,更倾向于传达一种学科思维。作为 青年大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汲 取自己所需,接触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思维 方式,不断修炼提升自我,何乐而不为呢? 跨文理选课,让我们有机会给自己开拓更 大的眼界,也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增添更多 的乐趣。 (涂雅清、王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