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表达对老校长袁运开先生的追思之 情,传承和弘扬老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本报 特别刊发其生前好友、同事追忆老校长的文章,以与 读者共勉。

勇于创新 心系人才

———忆袁运开二三事

期次:第1632期       查看:36

  我和袁运开校长直接共事,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十多年 间。“文革”结束之后,学校沐浴着新春的气息。我在政治教育 系担任常务副主任,袁运开走上副校长的领导岗位。1984 年 袁运开被任命为校长,我被调到校部负责教务工作,直接接 受他的领导。1986 年我到校党委工作,直到1991 年,一直与 他密切合作共事。虽然这已是30 多年前的往事,而他为学校 的建设勇于创新、心系人才的一些往事,至今仍历历在目。
  1979 年他一踏上校领导岗位,便全力支持施平书记和刘 佛年校长提出的办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的重点师范大学的办 学方向,坚持师范性和学术性相统一。他在自己题为《师范性 必须与学术性相统一———兼论重点师范大学的办学方向》的 论文中强调:必须突破高师单一教育模式,改变师范教育传 统格局的观点,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质量、范围和规格上应有新的突 破。当时,我在政治教育系常务副主任的岗位上,努力贯彻校 领导的这些办学要求,实施了多项改革和创新措施。一项是 探索文理沟通,在政治教育系设置社会统计、天文学等课程, 扩大社会科学的学习视野,提升应用能力;一项是引导和支 持本科生主动和自主学习,建立了社会学、法学、农业经济、 乡村建设等课题研究小组,培养和提升研究能力;一项是将 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结合,拓展和增强实习的效果。这些探 索受到袁运开校长的肯定和鼓励,勉励我们持续探究和总结 经验。
  1984 年袁运开担任校长后,我和方禹之被调任教务长工 作,直接协助袁校长推进学校文理科各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改 革。按照他既要传承又要敢于突破传统师范教育模式的设想 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经全校上下统筹、深入谋划,文理科经过 组合、分化,建立了一大批新的专业和系科。政治教育专业依 据师资力量和客观需要,将经济、国际金融专业分出来,建立 经济系、国际金融系,将哲学、政治、法学专业分出,建立哲学 系、政治学系、法律系,共运史发展成为国际关系专业。这样, 就更加彰显我校的文、史、哲、经学科特色。教育系增设教育 管理、学前教育、教育信息技术等专业;心理学系从教育系分 离,增设特殊教育专业等。这样就使教育相关学科趋于完整。 中文系组建了对外汉语专业、影视文学专业。理科,把无线电 物理从物理系分出来,建立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把数理统计 从数学系分出来,建立数理统计系。数、理、化、地各系也分别 增设应用数学、光电子、应用化学及国土开发与整治专业。经 过这一系列的改革重组,我校基本形成了文、理、工、教、社、 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新格局。当时,这些重大改 革举措在全国高校处于领先位置,对我国高师改革起了引领 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后,高校恢复教师专业职务评审工作。学校承担 这项工作的机构开始是学衔委员会,1986 年按照国家教委的 决定,更名为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袁运开担任主任委员,我 也参与该委员会工作。教师职务评审,是激励、选拔人才的一 件大事,关系到学校工作的大局,也涉及到广大教师个人的升 降得失。袁运开总是从办一流高校所需人才的高度,对全校各 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他要求评审委 员会的成员一定要秉持高瞻远瞩、坚持标准、客观公正、兼顾 全局的原则进行工作,坚决摈弃个人杂念。对于专业和学科发 展需要、教学和科研水平符合条件、师德师风优良的教师,他 尤其细心关切。这些教师中有的因为谦让或存有顾虑没有主 动申报,袁运开就组织我们进行认真分析,明了原因,主动地、 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工作,让这些教师和研究人员得到晋升 的机会,避免人才工作留下遗憾。在职务晋升、博士生导师申 报等方面,他总是为他人着想,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
  上世纪90 年代初,国家实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制 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政府特殊津 贴。这是我国对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一种 奖励制度,是加强和改进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关心和爱护广 大专业技术人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这对于加强高层次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我校首次推荐、 评选特殊津贴人员候选名单时,袁运开自立规矩不进入被推 荐名单,并建议校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均不进入推荐名单, 以便让有限的名额用于我校最突出的教师和科研人才。1992 年由曾宪梓先生捐资与教育部合作设立曾宪梓教育基金会, 奖励我国高等、中等师范学校教师和民办教师。我校各专业 数十位优秀教学和科研人员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而袁运 开却主动将自己置于这份亮眼的获奖名单之外。
  在我的心目中,袁运开既是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校长, 更是德才双馨、为人风范的学长。我们直接共事虽然仅有十 多年,而在师大校园共同生活却长达65 个春秋。他忠诚党的 事业、献身学校教育、坚持开拓进取、心中唯有他人的平实一 生,始终是耸立在我眼前的一座丰碑。 (作者系我校老教授协会名誉会长□吴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