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传承,再探江村

期次:第1632期       查看:53




4 月,青年调查协会与陈赟 老师探访江村


  4 月中旬,我校70 名师生前往苏州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 社会调查。开弦弓村,一个依然保留着本真自然美的村落,从高 空俯瞰,南村像张弓,北村像支箭,故以此命名。其学名江村,是 费孝通先生为写书而起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叶,一袭土布长 衫、面容清瘦的费先生来到江村调研,写成了他在伦敦经济政 治学院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文使年轻的费先生名闻天 下,也使位处太湖之滨的这座江南小村顷刻间备受世人瞩目, 成为近代农村发展的缩影,获得了“社会学圣地”的美称。
  作为世界研究中国农村发展变迁的窗口,开弦弓村具有重 要的地位,以游学的形式去调查以该村为代表的农村的变化, 对研究这些变化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很有帮助。此外,费老 曾在《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书中提及,他先后访问开弦弓村 近20 多次,这里有着他满满的足迹和事迹,重访江村是对先生 学术精神的传承。
  正是基于这些目的,由青年调查协会组织的“苏州吴江开 弦弓村游学”项目目前已成为一年一度、面向全校学生的社团 品牌活动。每年,参与者以游学的形式实地调查江村发生的变 化,并对当地民间社会学家以及村民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当地 特殊的民俗风貌。
  “游学活动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一方面,从早上七点到 晚上五点,大家这么完完整整地相处一天,这对于大学中的我 们来说本身就是相当特别的;而另一方面,我们每一次去都会 和当地民间社会学家(今年是姚富坤先生)以及村民进行比较 深入的访谈,从中可以了解到很多在校园内无法学习到的有趣 的知识,这就是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了吧。”2015 级社会发展 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石鑫如是说。“举个例子,在民俗风貌方 面,如果不是亲身实地考察,大家可能根本不会知道在楼顶插 红旗是一种类似于过年贴对联的仪式。”
  2015 级传播学院广电专业的韩里鸣和王者,她们带着好 奇心,想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这座身世传奇的村子以及村民生 活。“最初是专业课纪录片制作需要实践作业,机缘巧合知道了 这个项目,正好以此为素材。和社会学专业的同学相比,我们更 关注一些特别的民俗。村里有一位见证了村子发展的老人,我 们也对他进行了采访。”韩里鸣如是说,“这正是对我们的实践 和专业能力的一次锻炼。”
  随着项目的逐渐成熟以及知名度的提高,今年参与活动人 数大大增加,很多同学从中学到了社会学知识、锻炼了专业能 力,作为组织者之一的石鑫感到很欣喜和满足。“这对于一个学 术类社团来说,是一件蛮让人骄傲的事情。”但是,将过去与近 年大家在活动过程中的热情进行对比,情况就不如人意了。大 家参与活动的目的似乎越来越趋向于游览,好像粉丝会去偶像 到过的地方拍照留念一样。对于这一现象,石鑫表示,如何让大 家更好的感受学术本身,进行心境的自我沉淀,是一个亟待解 决的问题。活动的组织老师陈赟 指出:“社会调查在某种程度上 的确是枯燥的,做社会调查研究需要我们沉下心,而这也是每 一年都要带学生来开弦弓村的原因,学术精神需要有人传承下 去。但这并不是说这只是相关专业同学的责任,我们希望能有 更多非社会学专业的同学参与活动。”
  外出考察为学习生活增添了新鲜感,但不变的是严谨的求 真态度和脚踏实地的考据。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花 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做透一件事,“专业限制”更是成为了很多人 逃避枯燥研究和亲身体验的借口。青年调查协会的“苏州吴江 开弦弓村游学”项目为我们树立了标杆,一方面在费老的“指 引”下,让更多的社会学专业的学子传承实践的传统,另一方面 也鼓励着更多非社会学专业的同学去尝试不一样的社会调查 活动。 (赵鑫鸽、叶子芊/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