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签名

期次:第1634期       查看:99




  文首20 位母校师长的亲笔签名,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 忆。时在1988 年8 月8 日8 时正,一个特别吉祥的日子和时辰。
  这天一大早,我们1962 级中文系的20 位同学就相约于华 东师大校门口,携手并肩信步走进自己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校 园。时隔20 年,我们再度相会,心情无比激动。盛夏季节,却无 酷暑之感,金色的阳光溶漾在丽娃河两岸,草木葱郁,空气清 新,令人心旷神怡。
  最想在母校相见的当然是当年的师长,感恩的心绪与日俱 增,但不知晓能否实现。令人喜出望外的是三位德高望重的校 系领导已经在学校老办公楼门前等候着我们,让大家受宠若 惊。时任中文系系主任的徐中玉先生健步走到同学们跟前,他 身后站着的是时任校长袁运开和老校长刘佛年。三位老者与我 们一一握手,热情问候,同学们则毕恭毕敬地向他们鞠躬致礼。 随后,大家一起走进二楼的校长办公室座谈。袁运开校长致欢 迎词,想不到他对我们告别母校20 年来的状况了如指掌:“学 校得悉中文系62 级的刘耀林同学成了全国首批中学语文特级 教师,王思焜 、洪本健、张弘、邓乔彬等同学相继考上了中文系 的研究生,非常高兴,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祝贺。”徐 中玉先生是王思焜 同学的硕导。他说:“思焜 很优秀,可惜按政 策研究生毕业要回原工作单位,他去了广西大学,最近去西双 版纳支教讲学,今天就来不了了,很遗憾。”刘佛年老校长回忆 道:“1962 年你们初进师大时,校长是孟宪承老先生,我是在你 们1968 年离校后才当校长的。还记得当年孟校长对大家殷殷 教诲的‘三个一’的要求吗?”一时间,勾起了师生对互动话题的 亲切感。没料我竟脱口而出:“我记得。‘三个一’是指中学语文 教师必须有‘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一版端正清秀的粉笔字, 一手典雅流畅的好文章’”。老校长回应道:“你的记性真好。”
  的确如此,我们这帮后生的中文素养和学术良知全依托母 校中文系的熏陶和培养。当年学校浓郁的学术氛围、扎实的基 本功训练和严格的师范专业规范,让我们获益匪浅,受教良多。 我们感念丽娃河东岸的文史楼荟萃了众多国学耆宿、学界翘 楚,我们感恩校图书馆、系资料室为我们提供了刻苦攻读、严谨 治学的精神食粮。对于时过不惑之年而勤勉于全国各地中学语 文教师岗位上的我们,这是终生难得的一份厚礼。
  尤其令在座同学们铭刻在心的还有授教于我们的许杰先 生和钱谷融先生,当日没能来座谈现场指教。于是当天下午,在 三位校系领导的指引下,大家徒步前往师大二村,专程拜访了 许、钱二位前辈。许先生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他是我们走近 鲁迅的启蒙老师,除了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地讲解剖析之 外,他还悉心指导大家写《呐喊》、《仿偟》的读书笔记,并逐字逐 句认真批改,其恭谨勤劳、专注持久之教风和作风让学子深受 感染。钱先生呢,每次进课堂总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他把自 己的代表作《〈雷雨>人物谈》、《文学是人学》相当投入地搬到讲 台上,彰显他的学术思想和丰盈著述,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天,我们分别围坐在恩师身边,畅叙心怀,再次聆听先生的教 诲,深受鼓舞。
  以上五位师长都是大师级的文化名人,其中徐中玉、钱谷 融二位在耄耋之年(2015 年)还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隆重表彰, 市委书记韩正亲自为他们颁奖。可惜许杰先生已仙逝,未能受 此殊荣。五位师长首先在我的《同学录》上留下了各自的亲笔签 名,一种蓬荜生辉、永世长存的感觉油然而生,我把它视为珍贵 的墨宝。
  当天上午九点半,我们从办公楼出来,走到师大一村工会 俱乐部,在那里与当年的任课教师见面,座谈并合影留念,于是 又留下来右侧15 位师长的签名,在我看来,这同样珍贵而难以 忘怀。
  这是一群再熟悉不过的师长。他们与我们的相处,少则两 年、多则六年,可谓朝夕相伴,耳濡目染,彼此守望。专职政治辅 导员史嘉秀,是全年级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位女教师,她只比我 们大六七岁,该是学姐。史嘉秀工作勤奋,全力以赴,严格执行 上级要求,办事风风火火,而今还在思想教育阵地上唱主角。但 我发现,她也有心软的一面,好强的个性中渗入了人性的关怀。
  与史老师工作方法不同的是兼职辅导员韩黎范,他当了 621 班三年的班主任。韩老师为人真诚朴实,言谈温文尔雅,他 的“传道授业解惑”完全发自内心,很接地气,平易近人,同学们 都很愿意与他接近,视其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韩老 师在时过20 年之后仍然能喊出全班每个学生的名字。我们与 他热情相拥,无拘无束,是可以称兄道弟的“哥们”。当年在动荡 不安的岁月中,他没有机会亲自为我们上古典文学课,但在朝 夕守候的日子里还是受了他许多的熏陶和启迪。
  专业课教师中印象极深的要数施亚西老师。她心地特别善 良,一向宽容处世,对学生谆谆教诲、殷殷关爱。在内心世界里, 我把她当成了母亲。当年施老师执教的写作课,真可谓一丝不 苟、炉火纯青。她很注重写作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不尚空 谈,砥学砺志、唯实唯新。我们写的作文,每篇都由她精心批改, 并在课余辅之以亲切的点拨和指正。她温柔敦厚、虚怀若谷,博 学但不张扬,多才而不外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施 老师是我和曹文俊同学的半个老乡,早在民国时代,她就是金 华中学的高材生,写诗作文,宣传抗日、朝气蓬勃,在金华度过 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后来是浙大毕业,解放后才到华东师大中 文系任教。记得“文革”刚结束时,她就鼓励我总结教学经验,写 成论文,而后经老师润色发表在由她主编的上海《语文学习》杂 志的创刊号上,让我倍受鼓舞。至于她的绘画天赋和才艺,是我 最近十年才得知的。面对先生奉送《诗画选集》,我简直惊呆了, 她的“情动于中,意在笔先,笔墨为情意服务”的创作观一直指 引着我的语文教学和写作实践。
  执教《文学概论》的应义律老师也是记忆犹新的。他不拘小 节、衣衫陈旧,戴副深度老花镜,备课讲义上总是贴满各种各样 写满文字的小条子,讲起课来,激情洋溢,很投入。就在本次师 生聚会后不久,由我编纂的纪念册《相逢不再在梦中》里收录了 应先生《向课堂告别》一文。他在文中写道:“我终于到了非退休 不可的时候了。告别相守五十年的课堂,难免十分感慨:一分是 欣慰,从此可以逍遥自在,尽其余年;二分是惭愧,垂老无成,固 步自封;三分是惆怅,好为人师却屡遭打击;四分是感恩,衣食 无忧,未改初衷,不忘党恩。”读后不禁令人潸然泪下,但愿应先 生能居家纳福,健康长寿。
  陈秀珠老师教的是《语言学概论》,周靖老师教的是《现代 汉语》,两位恩师的教风是中规中矩,有板有眼,对学生和蔼可 亲,笑容可掬。只是当初对语言学科感兴趣的弟子很少,没留下 多少回忆,只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
  龚济民方仁念夫妇,李振潼冉忆桥夫妇,四位皆是当年的 助教,我们当他们是教坛新秀。丈夫是帅哥,妻子是美女。在教 授、讲师授课之后由他们来辅导,解答疑难。当年自诩文青的 我,特别羡慕冉忆桥老师,她才艺超群,是师大文工团话剧队的 台柱子,人长得漂亮不说,演技之出众有目共睹。在冉老师影响 下,我年级有近十位同学参加了学校文工团。
  林艾圆老师是由出版社调来师大教写作课的,从新闻出版 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他丰富的学识修养和各类图书的出版情 况,别有一番风味。他的教学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扩展了我们的 知识面。
  这天中午,王光祖、齐森华二位老师还带领大家去参观了 文科19 层的新大楼。王齐二位老师虽未教过我们,但久仰大 名,据悉齐森华老师后来还当过中文系系主任。
  签名行列中还有一位陆行良老师,他是史嘉秀的丈夫,在 市作协上班、编辑《文学报》。因为他与我们早就相识,这天也来 参加聚会活动。最遗憾的签名是齐森华右侧的这位师长,字迹 过于潦草,实在看不出他的真名实姓。
  二十位学生这天见到了二十位师长,这么巧合的聚首,也 实在难得。“二十年后再相会”纪念印章,由621 班王思焜 同学 篆刻,他自小有此爱好。
  我在想,签名之珍贵,一是签名者与收藏者有缘,一见姓名 就可想起对方的容颜和往事;二是对收藏者而言,显然是一种 激励,而不仅仅图签名者的名望。人无高低贵贱,签名中渗透着 各自的个性、笔迹中显露出异样的风采。
  年过古稀,这些珍贵的签名仍旧激励着我对毕生所追求事 业的使命感和上进心,让我充满对师长对生活的挚爱,让我学 会感恩。这些签名将会永远支撑着自己的生命,让我的有生之 年走得更坚定,更久远。 (作者系我校中文系校友□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