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鱼,花却开在水中央

期次:第1634期       查看:30

  思绪如乱麻丛生,斩不断, 于是搁笔伫立窗前,此时雨夜 正朦胧。
  远处霓虹灯包裹着高堂广 厦,雾气弥漫仿佛打造了一个 空中舞台,风披纱而起,雨盖 头而落,恰有“嘈嘈切切错杂 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势。虽 未立其中,却颇感其境:喧嚣、 热闹、非凡。再细看近处,树木 环绕的操场中,几人顶着幽暗 的灯光在夜跑,动作很轻,怕 被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裤脚。但 我想,他们肯定是怕吵醒了一 旁熟睡的丽娃河。
  “大隐住朝市, 小隐入丘 樊。丘樊太冷落, 朝市太嚣 喧。”丽娃河不偏不倚,中隐于 万红都市,以长风湖畔相坐, 不提寂寞,以图书馆藏为友, 相互见长,以万千学子朝夕相 伴,卿卿我我。她像一块璞玉, 自然朴素,把她握在手心,没 有浓妆淡抹的油腻,没有矫情 扭捏的造作,没有慵懒散漫的 惰性,有的只是迎面吹来的一 缕秋风,清新飒爽,意犹未尽。 我忍不住回忆第一次见她的样 子。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 透过两岸梧桐的枝桠,带着彩 虹光圈的光束尽情地倾泻在她 的脸上。素面朝天的她并没有 惊艳到我,我持平静的心情漫 步在林间小路上,这让我更快 地融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中, 不至于被人一眼看破我新人的 身份。后来每每想起那次的相 遇,才明白她的内心对每一个 人都是坦然的、公平的。也就 是在这样逐渐增多的相遇中, 我又明白每个人对她的心却又是不尽相同的,甚至是 自私的。我的心,是在见过她风和日丽的安详、见过她 波澜起伏而不乱的沉稳、见过她水漫堤岸而不忐忑的 自信后,开始变得荡漾的。她不一样的意境总是带动 我不一样的心情,也渐渐在不知不觉中吞噬了我的 心,剥离了我对漂亮定义的恶趣味,让我不得不臣服 于她的美丽气质。
  我最欣赏开在水中央的荷花了,那感觉就像每当 樱花盛开的时节,人们总喜欢行走在一二教学楼之 间,拿着相机,揣着欣喜的心情,和春天留念。刚入校 那会是九月,许多荷花抓着夏天的尾巴迟迟没有凋 谢,这要多谢丽娃河无私的栽培吧。你给我滋滋清流, 我还你绿荫一片。桃李之下,花丛锦绣。这不禁让人想 起了“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老师们哺育了一 代又一代,开花阔叶,学子们也脚踏实地,在各自领域 蓬勃发展,更难得的是懂得“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之 理。不忘丽娃河,正是这种高尚情怀的开始。
  《莲的心事》中说,“我已亭立,不忧亦不惧,——— 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我想以莲为 伴,但我不是鱼,无法畅游在丽娃河中,亲吻水中盛开 的荷花。在一年前毕业离开这个学校的时候,我以为 我再也不会回到这个地方。我尽可能地去走遍每一处 待过的地方,唯独没有去丽娃河畔。离别让人痛,怀念 让人伤。在开始的几个月里,我经常会向留在本校读 研的好友倾诉,工作的不如意,生活的不尽心。他早已 看出了我的心思,“还是回来读研吧,你现在更知道自 己想要什么。”做出选择是困难的,最后让我下定决心 的还是有关爱情的东西。都说丽娃河太诗意,太浪漫, 太缺乏理性,可我和我爱的她又都太理智。时间给我 们的暗号,仿佛就是廊道上爬满的紫藤花,一年花开 一年谢。她有她的追求,我有我的向往,但她的优秀却 一直是我追随的步伐,这也正是影响我的决定因素。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所以我以新生的身份又如愿 地回到了这个地方。当我再见丽娃河时,是一个安静 的清晨。林中小路已经有人在晨练,猫和鸟依旧是岸 边活跃的主题。空气中凝聚着一种需要奔放的气息, 但丽娃河平静的水面宛如明亮的翡玉,把周围的一切 都收敛在一种端庄祥和的氛围中。从丽虹桥到宿舍的 一路,垂柳长椅,青竹苍李,悬铃老桐,每走一步都像 电影的一帧,斑驳陆离,丝丝入扣,特别应景。这次的 我是惊喜又动容,拖着行李,步伐轻快,唱着小调,早 已和第一次相见时的心情相差万里。
  如今当好友向我提起她时,我会回答说,“放不放 开,理想还是要追。”我不能禁锢在感情的泥泞里,而 失去了处在这个地方应该有的最质朴的东西。丽娃河 带给我们的人文气息不止有学术,更有一种情怀寄 托。这种情怀因人而异,每一盏夜读的灯下面都有长 长的故事,每一圈跑道都洒满了坚持不懈的汗水。我 们把它作为一种能和知识相媲美,来实现我们价值的 东西。它像指引方向的星,使我们在漫漫夜航中不会 迷失方向,在挫折迷惘中能寻回一丝盼望。对于我来 说,她就像是我的丽娃河。初见你的时候,说“你好”。 离别的时候,好好说“再见”。当以后重逢的时候,像刚 认识一样说“你好”,那时我们都应该是比以前更优秀 的样子了。
  回过神来,发现外面的风雨更大了,夜跑的人儿 已经悄悄退场,只留下丽娃河还在尘凡飘曳中安然深 睡。思绪自解,遂立笔而言:
  风劈雨厉秋意进,衣薄襟短入寒来。
  满目迷蒙蹉跎月,此景不应太逍遥。
  情深自有书来填,卷满亦可心解愁。
  他年我若为鸿雁,报以晓信紫花开。
  (我校首届新生原创文学大赛获奖作品,作者系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研究生□周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