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个好平台换个城市生活也是常态

——访传播学院教授武志勇

期次:第1634期       查看:81

  新闻人常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来自 勉,这句话最初来自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后来李 大钊把“辣”改为了“妙”,这句话也成为了他的人 生述志与写照。
  同样,我校传播学院武志勇教授的理想也可以 用这句话来概括,武志勇在大学读的是新闻专业, 做一名新闻记者是他学生时代的目标。似乎人越长 大,越不愿意说起自己的“理想”,可是,还有一些 人,他们早早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一步一个脚印, 走上了自己所期望的道路,武老师便是这样的人。
  在大学期间,武老师最感激的人是他的国际 评论课老师李西城,李西城曾任天津《益世报》新 闻采访部主任,《益世报》是民国时期的一份著名 报纸。“李先生风度儒雅,见识远大,采访、交往过 诸多名人。课堂讲起民国政界、报界故事如数家 珍。”提起李西城老师,武老师话语中流露出满满 的尊敬与感恩。李老师指导了武志勇的毕业论文《论韬奋的报刊管理经验》,这篇毕业论文被评为 优等,并成为武志勇学术研究工作的起点。“现在 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做了老师,职业经历有点像我 所尊敬的李先生,先做报人,再做教师。”
  武老师在传播学院任教四年,加上今年要毕 业的学生,总共带过两届毕业生。武老师和学生们 建了一个名叫“精武门”的微信群,在群里他们师 生经常沟通交流,同学们互相帮助。
  武老师对他带过的第一个硕士朱秀泉印象深 刻,朱秀泉是2004 年毕业生,是武老师在上海社 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带的研究生,也是新闻所的 第一届硕士。“她的先生、两个孩子和我们一家人 像亲人一样。好多学生及家人跟我的家庭关系都 很好。我是一个珍惜师生缘分的人。”
  武老师在生活中为人和善,在学术研究上也 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武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冯羽 说:“武老师是一个很敬业、很专业的教授,但也不 会设置太多框架,束缚学生的思想,他会在适当的 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不会让学生在学术研究上 走太多弯路。”
  武老师去年带的三位毕业生都留在上海工作 了,武老师说:“三位都很优秀。其中一位是上海市 优秀研究生,一位是我校的优秀研究生。”华东师 大处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想必很多同学 在这里呆了几年后,结识到志同道合的好友、接触 到自己热爱的事业、被这座城市的氛围所感染,想 要扎根于此。有这样的理想无可厚非,但是心态一 定要摆正。追逐理想的过程中确实总是被种种现 实所牵绊,但是也不要钻牛角尖,去追随一些遥不 可及的东西,因此还是需要适当考量现实的因素。
  “平心而论,上海给年青人提供的机会和平 台,是比较多样和优越的。也是相对公平的。”武老 师肯定了上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 台,但同时他并不觉得在上海读书的学生一定要 留在这里才算成功,“并不是只有在上海才能有好 的发展空间。每个人的个性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家庭背景不同、人生际遇不同,适合自己的,才是 最好的。”有理想固然值得敬佩,但学会顺应变化、 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轨迹也同样重要,个人理想 与社会相结合才能有价值。最后,武老师还想送给 毕业生们一句话,“期待同学们向上、向善,幸福生 活,贡献社会!” (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