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创造谋改革 凝心聚力助发展

我校多措并举推进创新发展

期次:第1643期       查看:24

  2013-2017 年,是学校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 大学的关键阶段,也是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内 涵发展的攻坚时期。五年来,学校立足实际,深入贯彻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 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活力谱写新篇章,以勇毅开辟 新格局,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就新变化。 立德树人培养创新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 学。近年来,学校加大人才培养改革力度,探索实践创 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学生成才成长提供更加多元 化的路径。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学校持续实行“大类招生、分 层培养、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以精英 教育为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据教务处处长雷启立介绍, 学校目前共有18 个大类招生,涵盖48 个专业。学校建 立了灵活的转专业制度,实施主辅修制度、暑期短学期 制度,开放跨专业选课,推行小班化教学,鼓励本科生 针对自身需求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并积极推进本科 生跨国(境)跨校交流与加强学术体验。数据显示,学校 生均课程门次达到0.42 门次以上,2017 年春季学期20 以下教学班占总教学班比例达到27.6% ,2016-2017 学 年逾25% 的本科生拥有多元文化的体验经历,学校向 100% 的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学校持之以恒推进 通识教育改革,打造通识教育精品课程37 门,作为通 识必修课程,助力学生宽厚的学养基础。为打破不同创 新系统间的体制性壁垒,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 学校从2015 年起与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举办了生物 科学、化学、物理学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四个专业的 理科“菁英班”。
  学校注重发挥教师教育特色,前瞻性地应对基础 教育发展趋势,整合校内教育资源,推进教师教育的重 大转型。如2015 年启动的“德业双修的卓越中学教师 开放式养成计划”,通过连续一体化的4 年本科专业学 习和2 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研究,将师范生培养 重心从“本科师范”向“教育硕士”整体转型;实施“卓越 教师海外研修计划”,培育兼具本土意识和国际视野的 未来教师。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校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 合改革,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 专门人才。通过举办高水平学术论坛、暑期学校、科研 实践创新资助项目等,我校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 到显著提升。五年来,我校研究生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 模竞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 2017 年8 月,我校研究生在“华为杯”第十二届中国研 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更是斩获四项全国一等奖、两项 三等奖。
  近年来我校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学术研究水平 稳步提升,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研究生院院长 唐玉光说:“这与学校实施的海外研修计划、优势重点 学科博士生科研创新项目、新兴交叉学科博士生科研 创新项目、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等举措密不可分。” 统计显示,2012-2017 年,我校博士生在 SCI、 SSCI、 CSSCI及其他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1364 篇,人均发表 论文3.3 篇。在论文数量不断突破的同时,论文质量同 步提升,涌现出一批标志性的高水平论文。例如,精密 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生邓书金以第 一作者身份在《 Science》上发表论文《 Observation of the Efimovian expansion in scale-invariant Fermi gases》,首次 将三体问题中的 Efimov 效应以及相应的空间离散标 度不变性拓展到了时间维度,验证了此量子体系所具 有的时间反演对称性,对多体问题以及潜在的量子调 控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并荣获第十三届王大珩光学 奖。在文科方面,曾经被文科博士研究生仰之弥高的 SSCI期刊和 A& HCI期刊也越来越多出现我校博士研 究生的身影。
  除了加强学生的专业和创新能力培养,学校还牢 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 环节,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增强育 人实效。如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院的优质课程 和精品活动创新学生党员骨干教育模式,举办校园 主题活动日提升学生课外活动体验,开发“乐学云课 堂”推进“互联网+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学校 还通过成立本科生书院,让养成教育渗透到校园内 外、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继2013 年3 月成立孟宪 承书院后,学校目前已相继组建了经管书院、大夏书 院和光华书院。学生党工委书记余佳说:“书院育人 模式注重课堂内外的协同合作,创设助力学生全面 发展的共享社区,是为了培养一流人才而进行的顶层 设计与实践探索”。求实创造服务国家战略 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学校近年来紧 紧围绕“精品战略”、“智库战略”,持续实施哲学社会 繁荣计划,加快构建我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文科 科研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在科研项目申报、优秀成果 产出、各类奖项获得、科研平台和智库建设、国际合作 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 年来,国家社科基金 年度项目共获批164 项,项目立项总数位列全国高校 前列。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 32 项。五年来文科到校课题经费总额达5 亿元。2013 年以来,我校在各类人文社科成果奖中成绩优异,《论 面向学生的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荣获高校科学研 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回归突破:“生 命·实践”教育学论纲》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此外还有21 项成果获得上海市哲 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道教授箓制度研究》 和《中国近代小说史论》2 项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 果文库。《中国艺术哲学》、《历史中的哲学》等多项成果 入选中华学术外译文库,被翻译为其他语言,有效扩大 和提升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我校于2011 年设立的“思勉原创奖”已被列入教育部 认可的人文社科类重要评奖,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广 泛认同。2017 年初, ESI数据显示,我校社会科学综合 已经进入全球1% 行列。
  学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 会科学建设。2014 年,学校整合力量成立马克思主义 学院。2017 年我校马院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 义学院,也是上海市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马院成立 以来多人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 响力人物、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上海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 号。同时,学校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 设,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的能力。 据社科处处长吴瑞君介绍,学校已经形成了由教育 部基地、上海社科创新基地工作室、上海市高校智 库、共建智库、教育部备案国别研究基地、校重点培 育智库等组成的智库方阵。目前,我校中国现代城市 研究中心、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8 家智 库已成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 CTTI)。五年来,我校各 类智库瞄准国家和上海重大发展战略,在咨政建言、 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发 挥着越来越强大的作用。先后有114 篇决策咨询报 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53 篇报告获得省部级 以上领导批示,其中18 篇报告获得中央领导批示,为 “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建言献 策。5 项成果获得上海决策咨询一等奖,对上海科创 中心建设、全球城市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人才高地建 设等上海市重大战略提供了智力支持。(下转第3 版)
  -----------------转版-----------------
  (上接第2 版)我校师生积极在《人民日报》《光 明日报》《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发声,引领社 会舆论。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提升 话语权。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文科类英 文期刊已达5 种,先后在俄罗斯、美国建立海 外研究工作室。积极支持我校研究团队构建中 国特色学派,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实 践”教育学派。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 A 类高校,学校近 年来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不断进行科研 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稳步提 升。学校围绕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本校 学科发展需求,依托多学科优势,努力构建新 的科技创新研究平台,主持上海和国家各种研 发计划与课题。2015 年我校理工科课题经费首 次突破3 亿元,并以每年15% 左右的幅度递增。 5 年来,我校作为第一单位获得省部级科技奖 励31 项,其中一等奖9 项,二等奖16 项,三等 奖6 项。近5 年来我校共发表 SCIE 论文4690 篇,其中在 Science、 Nature、 Cell 及其子期刊, PNAS, JACS, PRL 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 569 篇。我校自然指数排名一直保持明显优势,2017 年位列国内高校第18 名。
  学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新 的进展。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 点实验室成功实现了绿色化工技术从基础研究 到实际应用的转化,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信息 科学技术学院作为主要研究单位成功研制了具 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包裹和信函分拣系统, 使得我国高科技大型分拣设备首次进入国际市 场;教育部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在上 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方面提交的多份建议被市政府采纳,出版的《全 球科技创新中心:动力与模式》一书产生了重要 影响。此外,我校相关研究在轨道交通安全、国 产大飞机制造、深水航道治理、横沙新港建设、 青草沙水库安全运行、上海淡水资源安全保障、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上海自贸区建设、地方生 态保护、水、土、气的污染治理以及行业标准制 定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网络安全、系统 软件、新材料、新器件、新药研发等方面所取得 的成果呈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改革创新深化国际合作国际化是学校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近年 来,学校积极拓展与海外知名高校的合作交 流,强化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协作,有力地 服务于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的建设 目标。在2017 泰晤士亚洲大学排行榜上,我校 的国际化教育水平排名中国大陆高校第五位。 截至2017 年3 月,我校国(境)外合作院校总数 达286 所,遍布世界各洲。
  国际交流处处长周云轩表示,在中外合作 办学方面,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从师生交 流、科研项目合作的传统模式,向中外合作办 学、学位互授、建立实体性教学科研联合机构 发展,成效显著,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声 望。目前学校已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 澳大利亚等国高校合作设立了37 个双学位项 目;与里昂高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联合成立 “中法科学与社会联合研究院”,与以色列海法 大学合作成立“华东师范大学- 海法大学转化 科技联合研究院”,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以及荷兰三角洲研究院合作成立“崇明生态岛 中荷联合研究中心”等联合科研机构,双方教 授通过联合主持科研合作项目、召开学术研讨 会、联合发表高水平论文等形式进行卓有成效 的合作。我校与美国纽约大学合作成立的上海 纽约大学是第一所中美合作成立的国际化大 学,不仅是我校国际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成果,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一个亮 点。我校和法国里昂商学院2015 年创立的亚欧 商学院,则致力于为“一带一路”战略做好科研 服务和人才培养工作。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推进孔子学院发展, 推广汉语国际教育。在12 月12 日举行的第十 二届孔子学院大会上,2017 年我校孔院工作 实现大满贯———我校荣获孔子学院先进中方 合作机构,我校共建的意大利都灵大学孔子学 院荣获先进孔子学院,我校赴柬埔寨任教的专 职教师赵雨荣获孔院先进个人。这也是我校第 四次荣获“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目前 我校已在全球合作共建8 所孔子学院与一所 独立孔子课堂。我校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作 为国家汉办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第一个挂牌单 位,以培养国外本土化汉语师资为主要任务, 每年承办上千人的各类汉办培训项目,同时承 接汉办选拔考试及团组接待,并独立培养汉语 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除了汉语教 育,我校研究生教育在海外影响力也不断扩 大。今年12 月6 日上午,我校第一个海外教学 点———教育硕士马来西亚教学点的首届研究 生正式入学。
  除了走出去,学校还不断把国外优秀生源 引进来,以全英文专业建设为抓手,扩大留学 生规模,提高留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截止2016 年底,我校在校留学生达6039 名,其中学历生 1342 名。我校学历留学生人数稳步增长,培养 质量不断提高。其中,2015 级两位全英文硕士 研究生分别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和加拿大麦 吉尔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刘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