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达人”——————校园宝藏的挖掘者

期次:第1651期       查看:49


  都说图书馆是大学校园里的宝藏,作 为高校的标志性建筑群体,图书馆不仅是 安静、舒适的自修场所,还是提供资料、储 存珍贵文献的文化枢纽,更是通过举办各 种活动来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精神宝库。 回溯历史,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古巴比伦 就出现了类似图书馆的存在,古巴比伦神 庙中收藏各种各样当时的“书籍”———刻在 胶泥板的记载。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图 书馆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尼尼微图书 馆,这也是现今已发掘的古文明遗址中保 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 馆。跨越历史长河,不难发现,图书馆一直 都坚守着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 阅览、参考的职责。而如何去使用它,不少 同学已经找到答案。
  4 月24 日,图书馆统计借阅数据显示, 在图书馆开放的三百余天,有同学借书多达 两千余册,十名借阅量最高的同学既有本科 生,也有硕士、博士研究生。不少同学对“借 阅达人”感到十分好奇,借阅量名列前茅的 他们,在阅读方面究竟与他人有何不同?
  杨偲是中国语言文学系2017 级文艺 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校以来,他大致借 了三百多本书籍,但他坦言,其中一部分只 是用来查阅资料,真正完整阅读的不到两 百本,平均每两天读完一本书。由于专业与 西方文论、哲学相关,很多时候他都要读艰 涩的理论书籍,但杨偲并不局限于此,基于 兴趣,他喜欢阅读历史、文学类作品。此外, 因为会日文,他也常常读日本轻小说。三岛 由纪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尼采、康 德……这些都是杨偲极喜欢的作者,在他 看来,能在他们的思想里尽情遨游,是一件 美好的事情。谈及阅读带给自己的改变,他 笑引哈罗德·布鲁姆的名言:“千万别想通 过阅读获得什么改变,书里都是骗人的。” 但杨偲却依然对阅读抱有极大热情,在阅 读的过程中,他喜欢“十本十本”地读,即每 本看一个章节,看完再去看另一本的章节, 一口气看完十本。“这么读书很有意思,肯 定有人不赞成这种阅读方法,但是我觉得 这很适合我。”虽然学业压力逐渐增大,但 杨偲在学有余力的同时,依然积极参加图 术馆的“书香嘉年华”系列活动,在“你选 书、我买单———港台图书展暨本校师生选 书活动”中,他选择了一些台译的岩波书店 出版社的作品,理由是该出版社的书籍质 量比较高,对学生大有裨益。“阅读之于我, 不仅是学业任务的需要,更是一种精神享 受,肉体的滋长靠的是五谷与酒肉,精神的 滋长靠的是阅读与书籍。”
  高海南是社会发展学院2016 级社会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去年她也借阅了三百多本 书籍,与杨偲不同,她不习惯固定阅读时间, 没时间时可能会放一放,有时间 则一天看两三本。作为社会学的 学生,她深知“文史哲不分家”的 道理,因此有关社科类的书籍都 会涉猎。学习之余,她也喜欢阅 读跨学科的书籍,在她的书单 里,常常能看到设计类、建筑 类、艺术类等书籍的身影。“书 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给 我们带来进益,或是增长见识, 或是开阔心境,或是心情愉 悦。”在高海南看来,读书没有 刻意的时间与地点,更没有人人 必读的书,读书靠的是沉浸其中 的心境。对于自己被评为“借阅 达人”,她有些意外,“其实我从 不觉得自己读过很多书,阅读是 自己的事情,无需与人比较。阅 读作为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享 受,只有出于完全主动,才能真 正体会到这种享受。”
  随着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 来,有不少人认为,在线阅读就 可以得到丰富的电子资源,何苦 还要跑到图书馆去借阅厚重的 纸书?高海南不这样认为。她觉 得,正如林语堂所说,“阅读本身 就是一种艺术。”读书能使人获 取别样的优雅和风味,把书拿在 手上,一页页翻阅,这种体验或 许就是读书的真正目的所在。对 此杨偲则认为,电子书的如火如 荼有其一定道理,电子书资源的 丰富性、便捷性以及价格都是不 可忽略的优势,虽然手捧纸质书 比较有仪式感,但面对阅读要学 会选择,各取所需,“有时候查资料还是电子 书比较方便,因为查几十本大书实在吃不 消,而且有很多纸质书几乎找不到了。”
  目前,我校图书馆无论是纸质文献还是 电子文献,都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据统计, 截止2017 年底,图书馆拥有印刷型文献总 量463.80 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44 个(433 个子库),每日借出的纸质书籍保持 在千余册左右。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理学 专业2016 级本科生李欣凌经常借阅书籍, 虽然借阅量没有荣登“达人榜”,但这给了她 一些启示:“这说明爱阅读,或者说需要阅读 的人是很多的。对于我来说,阅读不仅是学 习方式、生活消遣,更是生活日常,像是吃 饭、睡觉一样的习惯。看到借阅榜的达人们, 有一种志同道合遇知音之感。”在李欣凌看 来,爱阅读的人是校园宝藏的挖掘者,他们 读得越多,收获就越大,“因为阅读,真的让 人很充实!” (文/ 邱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