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漫说

期次:第1652期       查看:29

  经典的外延很广泛,本文聚焦于哲学经典。谈经典,人们会 自然地追溯到轴心时代,那是一个经典成批涌现(用时下的话来 说是“井喷”)的时代。经过远古漫长岁月的积累,公元前2-8 世 纪,特别是公元前5 世纪前后,世界历史迎来了人类文化繁花似 锦的春天。在中国,诸子峰起,百家争鸣;在印度出现了释迦牟 尼;古希腊活跃着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身影;巴勒 斯坦兴起了先知运动;查拉特拉图斯在波斯传道。先哲们对宇宙 人生的真理的沉思,奠定了中西印思想的基本格局和方向。他们 的精神努力,结晶出了最早的经典。轴心时代的经典垂范久远, 影响至今。后世的思想家,在各自的时代里,奋力开拓,积极运 思,写就新的经典。一部部经典连缀起来,构成了伟大的精神传 统。“言必称先秦”、“言必称希腊”,就是在向轴心时代致敬。
  那么,经典中有什么?我们向经典学什么?经典涵容广大,可 受益者甚多。首先,增进历史文化意识。经典带我们进入伟大的 精神传统,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深厚 感。其次,确立价值方针。哲学的实质指向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 自由、正义、真理等。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慈悲,也都 是基本价值。哲学的思与辩围绕着价值而展开,基本价值支撑着 人类的尊严,指明了人性的发展方向。阅读经典,能提高我们对 价值的敏感性。再次,学习先哲卓越的探究工夫。所谓探究 (i nqui ry),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 如,柏拉图的《国家篇》(《理想国》)堪称古代世界的“正义论”,它 围绕着“何谓正义?为什么要过正义的生活?”这一核心问题,展 开了一项颇具规模的探究。一部学术经典往往是一项才智卓越 的探究。才智(i ntelli gence)的形态多种多样,创造性堪称其极致 表现。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是经典的重要特点。我 们研读经典,除了要把握现成的思想成果外,还须凌空一跃,细 细体认先哲是如何创造性地展开问题导向的研究的。以经典为 范例,心追神摹,可以切实提高自己从事创造性研究的自觉性和 能力。
  因此,学习经典,不仅旨在贯通古今,而且当瞩目于未来。轴 心时代是孔孟老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如今,互联网、 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的 生存方式。剧变正在发生,这是人们普遍的存在感受。在这样的 背景下,有人开始谈论“新轴心时代”的来临。新轴心时代是否也 会像轴心时代那样出现经典“井喷”的现象,这得由后人来评判, 今人不能妄断。但显然,人类生存的一些基本预设正在或将被瓦 解。比如,有人预言,随着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的发展,在本世纪 中叶,长生不老将在技术上成为现实。这让我想起20 世纪的哲 学经典《存在与时间》。在这本著作中,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追 问,是以人之有死为基本前提的。人的本真的存在,就是向死而 在。但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人之有死这一前提将不复存在。前 一阵网上流传一个相声视频,描绘了长生不死的生活的种种荒 诞之处,很搞笑,却也启人深思。从有死到不死,这一人类生活的 剧变,无疑是典型的哲学题材,呼唤新的经典来给出解说。总之, “六经责我开生面”,开创新局是经典学习的内在要求。
  最后,顺便提一下,经典是难的。特别是那些在远离今人的 时空中产生的经典,更是难以通达,比如,作为群经之首的《周 易》、柏拉图的《巴门尼德斯篇》等等。一部部经典,犹如一份份邀 请,但邀请常常不被响应。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略带自嘲意味 的定义:“经典是指那些人人都知道重要但很少有人去读的 书”。经典重要,却不易通达,怎么办?年轻学子需要专业的帮 助。就此而言,大学,特别是人文传统深厚的大学,有独特的优 势。在大学里,经典研读能得到体制化的支持。对于文史哲等诠 释性学科的学生而言,经典研读是专业基本功;而其他专业的 学生,则可以在通识课程中得到这方面的训练。大学通识教育 课程的设置,经典研读应该占有较大的比例。人文学科的教师, 在培养本专业的学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责任,那就是向其他专 业的学生讲述古今中外的经典,让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 能从中受益。
  (本文系“经典阅读与大学心灵”师生讨论会发言整理稿;作 者为哲学系教授)□郁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