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8:上海市民的生活记忆》展览及系列活动举行

期次:第1659期       查看:21

  11 月26 日,解放日报对《1978-2018:上 海市民的生活记忆》展览进行了整版报道



  本报讯 11 月6 日至26 日,由我校社会 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李明洁教授策展的 《1978-2018:上海市民的生活记忆》展览在我 校闵行校区图书馆展出。展览分为“亲历”“亲 见”“亲笔”三个单元,透过上海四十年发展这 一典型个案,让观众更深切地体会和认识改革 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历史性意义和作用。此次 展览吸引了广大师生、社会公众及媒体的关 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亲历”单元通过采访在上海生活过的普 通人,以口述回忆的方式讲述四十年亲历的重 要历史事件。从众多采访对象当中,策展团队 精选了11 位上海普通市民作为四十年间重大 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亲历者,以证言和证物 现身说法。从1978 年考生参加上海高校招生 文化考试,到2004 年 China Joy(中国国际数码 互动娱乐展览会)在上海召开,再到2013 年诺 基亚大陆旗舰店关门等等,以具体事件为媒 介,展览转述了这些时代参与者的回忆与对 话,使得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被转化为具体 有形之人的日常表达。观众从中不仅能看到 亲历者与时代的共生与博弈,更能看到时代 洪流下的人类生活与国家命运的变迁。
  “亲见”单元通过展示摄影家陆元敏先生 镜头中四十年的街头巷尾,记录下日常生活 所折射出的社会转型。作为“最上海的摄影 师”之一的陆元敏只拍摄自己最熟悉的上海 街巷和市井日常,照片聚焦于“恰到好处的时 刻”:1998 年“六一”儿童节时曹杨新村的麦当 劳店、上世纪90 年代从上海邮政总局楼顶拍 摄的苏州河、嘉善路的老弄堂……这些作品 “良善、深沉而准确”,共同讲述了以上海为坐 标的平凡人的不凡时代。
  “亲笔”单元通过整理四十年间百姓的 真实信笺,展示平民心灵生活史中的代表性 切片。在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 心主任张乐天教授和李甜博士的指导下,策 展团队从35 万封私人书信中选取854 封作 为研读对象,从中再次筛选出14 封书信来 展示,试图通过这些信件反映改革开放对日 常生活产生的影响。一封封书信,是生活实 践中最为私人化、最具本真性和可信度的互 动记录,反映了不同 年代里的普通人的 生活状态与情感历 程。
  展览期间,作为 对照的城市历史变 迁展览———由复旦 大学博物馆策展的 《德里瓦拉———镜头 下的德里和德里 人》,以及为展览补 充相关文献研究资 料的我校民俗学研 究所王立阳主持的 《上海 1978-2018: 市民生活与社会记 忆》专题书展也先后 在该展厅展出。
  除此之外,作为 本次展览的配套活 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海主题纪录片展 映及导演交流暨系列研讨会”于11 月7 日 至15 日在我校图书馆举行,由我校传播学 院广播电视学系系主任罗薇主持。上海广 播电视台高级编辑“纪录片编辑室”前主编 章焜 华、我校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 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等上海各单位和 高校的14 位专家学者和百余名校内师生 和校外人士参与了此次活动。本次展映活 动囊括了改革开放40 年间记录上海社会 发展和市民集体记忆的4 部优秀标志性纪 录片,分别是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艺 术人文频道原首席导演王小龙导演的《一 个叫做家的地方》,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编 导、高级编辑江宁导演1992 年拍摄的《德兴 坊》、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周洪波导演 2006 年拍摄的《董家渡》和上海广播电视台 高级编辑、“纪录片编辑室”前主编章焜 华导 演1994 年上映的《大动迁》。活动通过真实 的影像记录片,呈现了四十年来上海民众日 常生活的变迁;通过邀请导演和相关学科专 家进行对谈与研讨,深入挖掘四十年上海市 民记忆的社会伦理。
  作为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我校教育学部 承办了“1978-2018 岁月如歌”演唱会。11 月 10 日晚,教育学部辅导员孙梦带领他的“红不 了”民谣社,将改革开放40 年来的经典老歌 重新编排,精选《乡恋》《光辉岁月》《睡在我上 铺的兄弟》《晴天》《遇见》《同桌的你》等11 首 流行金曲激情演唱。他们带领400 余名观众 通过音乐回顾了华语乐坛中的精彩瞬间,也 回味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岁月华章。
  《1978-2018:上海市民的生活记忆》展览 及系列活动展示的是上海改革开放40 年里普 通市民生活的点滴细节,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可 以从中一窥四十年的社会流变。这种观看方式 在引发情感共鸣的同时,也能让观众重新思考 当下和未来。正如展览后记中写到的:“倾听、 理解与尊重,回顾、反思与前行。我们还有前路 和梦想,我们保守信念与未来。”据悉,我校社 会发展学院师生还将深入社区、中小学开展展 览宣讲导览及相关教育活动。 (汪竹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