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她的诗和画,不但是一种美的感受,而且也能感受到一种积极 乐观的生命活力

诗情·画意·哲理

——读《施亚西诗画选集》

期次:第1443期    作者:汪祥云   查看:162

  施亚西先生是我的老师,曾在 中文系教过古典文学,但更多时间 是任写作课教学,并任写作教研室 主任;后调至我校出版社工作,任编 辑室主任、编审。她曾与人合作著有 《写作漫谈》、《写作教程》、《写作 艺术示例》、《与青年朋友谈写诗》、 《中国古代神话精选》等书。当年在 写作课上主要是讲授散文、通讯、特 写、调查报告、说明文和论说文等文 体的写作。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曾听 过她讲授的写作课,毕业后还在她 当主任的写作教研室工作过一段时 间,经常得到她的指导,受益匪浅, 但我很少知道她对传统诗词还有如 此浓厚的兴趣和功底。最近,我校出 版社出版了《施亚西诗画选集》,我 有幸较早的拜读了这本充满诗情画 意的结集,才知她早就是个诗画爱 好者,并且还颇有造诣。《诗画选 集》中选了她从少女时代到耄耋之 年的50 幅画和100 首诗词,概括了 她从1939 年到2009 年共70 年中 的生活印记和人生感悟,读后颇多 启发,也很受教育。
  施先生的画不但富有诗情画 意,有时还颇含哲理。如她画的《百 折不挠》,题道:“水,天下之至柔, 却能百折不挠,跌宕奔腾,直向大 海。”表达了人要具有不怕挫折和困 难的勇往直前的精神,有了这种精 神,就像天下最柔的水一样,也能百 折不挠,奔向大海。她送给王元化先 生的一幅画,借用了宋代杨万里的 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小溪日 夜喧。待到前头山脚尽,堂堂小溪出 前村。”暗喻人事和自然有相似处, 一种学问、一种思想见解,初时往往 不被人认可,甚至百般阻遏,历尽艰 难,到一定时候才为人瞩目。借画喻 理,令人深思。她借台湾作家余光中 《乡愁》中的诗句“乡愁是一湾浅浅 的海峡”作了一幅画,画面很优美, 那海滩上柔和的波浪,远方隐隐的 岩礁和白帆,十分逗人遐想。她联系 两岸久隔的形势写道:“浅浅海峡, 何以难越?但乡愁却似一座无形的 桥梁,视之不见、坚可不催。”暗喻人 为因素总割不断血浓于水的感情。 这种构思和风格,在当代绘画界中 可说是别具一格的,这与她在诗画 艺术上一直坚持“背靠传统,面向现 代”的意念是分不开的。所以她学画 虽从传统入手,但又不囿于传统而 能面向现代生活,开拓新的意境。
  施先生的诗词也是意境深远、 语言清新、想象丰富而不落俗套。如 《风入松·听松》:“乍闻清籁下诸 天,仿佛出鸣弦。又疑海水东流去, 细听来、却在松颠。回首忽然飞沓, 不知落在谁边?化身便欲逐云烟,随 韵共回旋。待招云外吹笙侣,和钟 镛、流转千山。谱就丹心一曲,从风 散向人间。“简直就像一首音韵婉扬 的交响乐,在太空中流转回荡。在 《洞仙歌·风雨龙吟楼抒怀》中,有 个镜头:“不寐待鸡鸣,且上高楼,山 窗外、茫茫宇宙。但渐见天边一星 明,破黑夜沉沉,向灯遥逗。”反映了 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在黑暗中企望光 明和真理的心境。真是如诗如画,有 情有理。
  施先生写诗词十分注意炼字、 炼句、炼意。有的诗言简意丰,发人 深思,如《读< 礼运> 篇有感近 事》:“历史由来血火熔,五洲万国古 今同。何当环宇共凉热?人际无私天 下公。”前两句简直像一部人类数千 年的世界史;后两句则是展示了人 们对未来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一 首小诗竟有如此大的容量。有的诗 又写得委婉绮丽,耐人寻味。如《梦 中寻梅》:“林下依稀见,溪头宛转 逢。分明临水涘,恍惚在高峰。清韵 烟波远,幽姿月色融。回眸昂然立, 凝视却朦胧。”林间、溪头、山巅、月 下……梅花那可望而不可及的倩影 和超逸神韵,以及作者一心向往、上 下求索的心情,都隐约飘忽在朦胧 的意境中,比起“暗香浮动月黄 昏”,别有一番情趣。
  施先生的题画诗也往往能把诗 与画互相渗透、互相映发。如《乡 情》,画面上是大地一片银装,白) 皑皑的群山环抱中有几间小屋,不 远处溪桥上有两人向小屋走去,远 远可看到屋前有一老妇和幼童正在 迎接那远方归来的亲人。作者题道: “万里归来岁已残,常劳慈母倚门 盼。千峰) 映家乡路,但觉温馨不觉 寒。”以) 映千峰不觉寒,反衬客子 回家的心情,更见其心头暖意——— 回家的感觉真好。又如《井冈早春》 这幅画,告诉人们昔日战火迷漫的 硝烟早已散尽,如今的井冈山一派 宁静、明丽的景象。画面上,在崇山 峻岭、树木葱茏中,一面鲜艳的红旗 迎风招展,一队青少年在红旗指引 下前进,表明了井冈山革命斗争虽 已过去,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仍代 代相传、后继有人。
  施先生认为作画必须情动于 中,意在笔先,笔墨为情意服务。写 诗也是如此。技巧只是手段,没有情 意等于没有灵魂。她的作品所以耐 看耐读,也在于此。现在她虽已年届 八十又八,但还时时保持着年轻人 的心态。对生活的热爱和艺术的向 往,使她不觉老之已至。有位朋友读 了她的诗画集,不觉脱口赞道:“计 时已入皤年,笔下仍无老态。依稀少 女情怀,难得丈夫气概。”十分恰切 简要地反映了她作品的风貌。我校 出版社朱杰人社长在给她的《诗画 选集》写的《序》中说:施先生“生 命力之所在,也许就在这本书 中———她的诗和她的画里。”读后笔 者颇有同感。读她的诗和画,不但是 一种美的感受,而且也能感受到一 种积极乐观的生命活力。
  (作者系原校办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