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与经验

庆祝建党百年,华东师大联合学界深研重大命题

期次:第1700期       查看:410

华东师范大学举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与经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许多/摄

本报讯百年大党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百年历程中形成了怎样的宝贵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的历史飞跃?

4月23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与经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国内十余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江淮论坛》《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期刊报刊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和师生线下线上共同参会,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与经验。

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课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红亮主持。

接续传承创新,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再出发”作出积极贡献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在开幕式上致辞。她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与经验”为主题举办学术研讨会,是华东师大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特别“献礼”。

“学校自建校之初就设有政治教育专修科,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就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教研室,由学校首任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周抗同志亲自担任教研室主任。”梅兵在致辞中回顾了华东师大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所拥有的悠久学脉、厚重的学术底蕴和扎实的学科基础。她表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赓续学脉传统,以建设全国重点马院和上海高校示范马院为契机,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在学术研究、理论传播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为研究阐释好百年大党的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再出发”作出积极的理论贡献。

树立大历史观,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回溯建党百年征程“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树立大历史观”。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进表示,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社会思潮风云激荡的当下,要更加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进程不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是马克思主义同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交锋、交流、交融的历史,不仅是一种逻辑性的学理形态,更表现为实践性的应用形态。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从阅读史的崭新角度,深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并努力根据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组织全党学习,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内在逻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迪斌教授从分析两个历史问题的决议入手,揭示了党特别重视对实践的科学总结,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共识。

与会专家学者还对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成果进行了深入讨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俊萍对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内涵、关键所在等问题做了深入分析,认为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是在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过程中最终得以确立和成功实现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和基本经验。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远新教授对延安时期一批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和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了深入分析。

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梁严冰聚焦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实践,认为这样的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和实践基础。

坚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两次飞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晓强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处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时代意义,“第一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第二次飞跃涉及到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理论创新的挑战更大,意义也更为深远,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中国的运用,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原理在新的时代、在中国的实践中需要新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特别注重理论创新的党,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史中,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始终能够坚持理论创新。”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晓林教授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不仅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也源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创新性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理论创新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对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非常重要和鲜明的特色。

紧密结合实际,“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章忠民教授在发言中深入阐释了“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的意蕴和历史进程。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符合中国的党情、国情、社情、民情,能解决好中国的实际问题。

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是“以马化中”,即以马克思主义化解中国的难题,另一方面是“以中化马”,即用中国方案解决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所遭遇的理论困境和实践难题,并回答世界之问,这也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定语境。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政治学系齐卫平教授在主持第一阶段研讨时也表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行”的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搬运工”,不是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搬运到中国来,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够做到始终坚持将其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

丰富研究视角,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创新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还围绕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角、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美东教授介绍了近期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准”问题进行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政权和生产力两个标准。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红娟教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历程”的视角切入,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分为译介话语、革命话语、建设话语和改革话语的建构四个阶段。

据悉,下一阶段,华东师大将继续发挥高校理论研究优势和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方面的特色,通过组织召开高水平学术研讨会、推出建党百年系列丛书、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等学校期刊上刊发建党百年专题理论文章、筹建党的建设研究院等一系列举措,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华东师大建校70周年。(董盈盈王沁怡甄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