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忆与余华在思群堂对谈 谢梦磊/摄
“《活着》是在华东师大定稿的。”
“生活是不按常理出牌的。”
“起码到现在为止,我认为GPT不会对我和安忆构成威胁。”
……
本报讯 3月26日上午9点30分,“现实与传奇:王安忆余华对谈”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思群堂举行。来自各大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嘉宾、媒体记者和华东师大师生共计700余人现场聆听。
“王安忆和余华要来华东师大对谈”的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起轰动,学生们连夜排队领票追“星”。活动通过华东师大微信视频号、澎湃新闻客户端等渠道实时直播,线上观看共计一百多万人次。
活动在华东师大中文系罗岗教授的主持下开幕。罗岗对王安忆、余华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对各位嘉宾莅临活动现场表达了衷心感谢。
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朱国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两位老师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将给华东师大和创意写作专业带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文学的季节”。
致辞结束后,举行了华东师大远读批评中心聘书颁发仪式,聘任王安忆、余华为远读批评中心荣誉作家。朱国华向两位作家颁发聘书。
王安忆与余华的对谈由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黄平主持。在黄平向观众隆重介绍两位作家之后,余华回忆起在华东师大创作《活着》等多部作品的经历,王安忆也分享了自己与华东师大的故事。接着,两位作家就“现实”与“传奇”两个主题展开了对话。
余华指出,自己从上世纪80年代创作先锋作品,到90年代后写作一系列风格迥异的长篇小说,对“现实主义”的自觉追求构成了这一变化的重要推力。
在王安忆看来,“现实是小说的基础”,而“小说梦想着传奇”。两位作家结合近年来的写作实践,向与会观众分享了“现实性”和“传奇性”写作的精彩观点。
随后,黄平结合目前大众较为关注的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问题,询问了两位作家的看法。
两位一致认为,人工智能这类机器,对作家还构不成威胁。在王安忆看来,作家要做的就是“写作,还是写作”,而“打败”人工智能的唯一途径正来自作家面对的现实———“生活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余华结合自己的人工智能使用体验与阅读经验,指出即使是“最伟大的作家”都具有优点与缺点。
在观众提问环节,有关浙江地域文化以及广义的“江南”对写作的影响这一问题,余华回应道,将写作放置于熟悉的场所可以营造一种书写的“安全感”。针对“传奇”写作不同面向的提问,王安忆分享自己“传奇”写作的深化过程,指出写作的“天时地利”的重要性。接着,余华针对短视频泛滥对作家写作的影响,指出青年读者的文学热情有效地维持了文学创作的纯粹程度。
此次活动由华东师大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党委宣传部主办,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远读批评中心、国家语委全球中文发展中心联合承办。(赵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