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悠悠 文脉绵长《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选摘

“明德至善”是我人生进取的道德指引

期次:第1736期       查看:8

邱伟光   1937年9月生,浙江定海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教授。

《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编委会合影(前排右一为主编邱伟光,后排右三为主编王殿卿,中排左二为主编刘友渔)

编者按:

自2013年起,学校档案馆持续策划、编撰与出版华东师大“丽娃档案”系列丛书。该丛书至今已成为校园知名文化品牌,在业界也广受青睐,曾入选“上海40年40本优秀文史类图书”。日前,《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第五、六、七辑正式出版,这是华东师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也是通过人物口述来探索大学人文精神和保存历史文化记忆的新进展和新突破。本期选摘三篇学校老领导、老教授、老校友的口述实录,以期展现时代发展的侧影。

主持人:1983年,您和王殿卿、刘友渔共同主编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正式出版,《光明日报》称该书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第一本思想品德教育类教材。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您如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课程之间的关系?

邱伟光:20世纪80年代《光明日报》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热烈讨论,并选编《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文集出版,在全国反响强烈,教育部也非常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思想发展,成立了德育课程设置调查组到各高校开展专题调查。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德育课程开设持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运用作报告、演讲就能够打动人心、鼓舞士气,还可通过个别教育工作解决思想问题,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做法,而且在高校已经拥有一批言约旨远、口才艺术和演讲才能较高的教师,他们所作的报告、演讲颇受学生欢迎,因而高校不必专门设置德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学设置德育课程能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知识化、系统化、科学化,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理性知识的基础上懂得做人的道理,自觉养成文明的行为。对此我认为,设置德育课程和开会作报告、演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两者并不矛盾。德育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经验的升华与结晶,能够使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开设德育课程非常有必要。故而,在教育部调查组莅临我校时,我直接向调查组领导反映,大学设置德育课程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必然趋势。

1981年底,我在时任校党委书记施平的带领下,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在昆明召开的“大学德育科研规划”研讨会。会后,还走访了华南地区的部分高校,在学习交流中更坚定了我开创学科的信心。第二年,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上,我与部分高等师范院校教师酝酿编写大学德育教材。与此同时,1982年10月,教育部根据党的十二大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通知》,提出有必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高校教学计划。1983年5月,由我和北京师范学院王殿卿、北京师范大学刘友渔共同担任主编,华东、华北、东北三大区部分高等院校教师参编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教材在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仅第一版就在全国发行20余万册,随后被全国各高校指定为专用教材。《光明日报》报道称该书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第一本思想品德教育类教材。该书出版以后一版再版,华东师范大学相继为全国高校3000余名教师组织培训,为高校德育课程顺利开设准备师资。由此,1984年起,全国高校增设一门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德育课程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科化,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并列为“两课”。为此,我校成立德育教研室,由党委宣传部负责人任德育室主任,我任常务副主任,并从78级研究生、本科生中抽调罗国振、余玉花、严缘华、王圣思等任专职教师,一门新的学科与校部直属的德育教研室由此诞生。

主持人:华东师大既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同时又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承担着为基础教育领域培养未来思政课教师的重任。作为前辈,您对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有什么意见?对学科的未来发展有哪些希望?目前培养了哪些得意弟子?

邱伟光: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担负着树魂育人的时代使命。思政课改革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打造成为一门金课,其他课程才能同向同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进行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课程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科学理论基础。课程建设要注重跨学科研究,因为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掌握政治学、法学理论,还要注重充实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拓展思政课程内容。与此同时,要注重学生成长特点和接受规律,实施分类分流的个性化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紧密结合。思政课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应充实新生力量,因为青年教师有朝气,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具有创新精神,能使思政课教师队伍后继有人。思政课内容供给要使传统思政工作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技能融入,适应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正与创新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改进与创新不能脱离党的领导,一定要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结合,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情怀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因此,思政课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增强对错误社会思潮的识别和抵制能力,思政课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言马信马,才能成为合格的政治教师、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建设方面,我校从198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招收36届,是全国为数极少的高校之一。我校毕业的思政本科生、研究生已遍布全国各省市党政机关与各级各类学校。近年来,更多毕业生在中学担任思政教学工作,充实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还有一些毕业生在省市担任党政领导,担负更重要的领导责任。但每当教师节与校庆纪念日来临,他们都会以各种方式回忆在母校甜蜜而艰辛的求学日子,更加奋发为实现中国梦美好未来努力工作、为校争光。(节选自《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第五辑)